![]() 本报记者 叶永春 这天气,坐在车里要想不开空调,有点困难,即便打开空调,阳光投进车窗落到身上,同样有点火辣辣。今年的这位“梅姑娘”,脾气着实干脆,踏踏实实下一场雨,再给一阵子灿烂阳光,让大伙出门晾晒晾晒,好心情不至于憋闷出霉味来。接下来的几天,听说这南北来回晃荡的梅雨带又要经过苏城了,小暑又近在眼前,老话讲“小暑一声雷,黄梅倒转来”,今年会不会遇到一个“倒黄梅”,让今年夏天的高温日少一点?咱们拭目以待。不过这防霉、防涝的准备工作,还得做在前面。 “梅姑娘”迟到,不过挺有腔调 前阵子大海上刮来一阵台风,打乱了“梅姑娘”的脚步,今年苏州入梅的时间比往年晚了些。但入梅以后的这几天,闷热、潮湿,这些梅雨天的形态,大家可是一样都没少感受到,好在今年的梅雨带并没有长时间停留在苏州,在南北来回摆动的过程中,给咱们苏州带来了“过程性降雨”——才入梅,先是吴江、东西山等局部地区迎来暴雨,才消停一阵,这个月的25日、26日左右,全市范围又出现了一场大暴雨,气象台一度发布暴雨蓝色预警,提醒大家多加防备。两次明显降雨,梅雨的形态有所显现。 最近的这场雨,苏州大部分地区的降雨量超过100毫米,没有超过常年苏州梅雨期的平均降雨量238毫米,不过也给苏城增湿不少。从体感来看,一般湿度在55%~65%之间,相对适宜,人不会太难受,超过70%,明显感到潮湿,如果再往上超过80%,就会让人不舒服,很不爽了。好在降雨是“过程性”的,苏州会有一段小间歇的阳光,大伙还不至于遭受“底裤等干”、“被褥发霉”这样的尴尬。 雨带临近,小暑会不会一声雷 根据我市气象部门消息,上周末,梅雨带往南摆,暂别苏城,不过预计从7月1日开始,梅雨带又将北上,经过苏城时会带来一场明显的降雨,雨量可能与前两天那场威力相当,甚至更大。在那场雨中,我市古城区好几处地方遭遇水涝,其中大营弄后新街的老宅,因水泵电源跳闸,短短一个多小时内,积水水位就漫过了小腿,所以还得再次提醒,接下来的几天内,尤其是地势低洼处的市民,可要提前做好防涝准备。所不同的是,接下来苏城可能会遭遇雷阵雨,除了防涝,防雷工作也要做好,家电电源要及时切断。 说起接下来可能要打雷,咱们翻开日历,发现7月7日的“小暑”近在眼前。老话常说“小暑一声雷,黄梅倒转来”,别看苏州方言的“雷”和“来”发音一致,在这里可不光是为了押韵,这可是根据千百年来的气象变化总结出来的规律,有一定的可靠性。这句话的意思大致是,如果小暑这一天发生打雷,那么“梅姑娘”还会走几天回头路,重返长江中下游地区,苏州在出梅后,有可能还会迎来一阵子梅雨性天气,有时候持续六七天,有时候接近半个月。“倒黄梅”虽然闷热、潮湿,不过会把盛夏的时间挤占掉一阵,增加几天阴凉,对于怕高温的市民来说,这应该算是一个好消息。 雨天喝茶,撇开意境谈谈功效 6月25日大雨的那个下午,有人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个图文——“雨天喝茶,略感遗憾”,遭到好友们喷来“盐汽水”一片,被指不懂意境。梅雨天喝茶,除了意境,其实所具有的功效,也可以摊开来说一说。 目前苏州正处梅雨期,预计过了7月上旬才会出梅,梅雨天气温上升一些,空气中的湿度丝毫不减,特别是中午前后,闷热的感觉异常明显。湿热的天气,人不舒服,病菌却大为快活,食物易发霉,人不小心吃下肚子,会导致脾脏、肠胃功能失调,带来胃肠道疾病。在躲避湿热和夜凉的同时,人在室内,要注意除湿,晚上睡觉别踢被子,以免让肚脐眼露在外面着凉,而适当喝一些浓茶,或用茶水泡一泡脚,有助于让茶叶中的多酚帮助清除机体内过量的自由基,起到抑制和杀菌的作用。同时,茶可提神,生活、工作中喝喝茶,可以消除疲劳、抗菌,所以运动过后大汗淋漓,可以少喝点冰水和冷饮,适当用茶水代替更好。 |